2019-08-28 16:28:30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不要命”的院士
赵淳生院士今年81岁,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语速飞快。2年前,他第四次创业,坚信“超声电机产业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耄耋之年的赵淳生本不必如此奋斗——24岁,他仅凭手绘的图纸,便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动激振器;55岁,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设计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这些都是“能吃一辈子的成果”。
2000年,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四个月后,又被查出患有胃癌,不到半年时间,两次肿瘤切除手术,让他体重骤减26斤。然而即使在病房里,他没有停止过工作,家人无奈问他,“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他说,“两个都要。”
赵淳生的愿望实现了。由他研发的超声电机,重量不到50克,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红外光谱仪系统精准“把门”,让光线进入,同时阻止污尘,中国由此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把超声电机送上太空的国家。他也奇迹般地两次战胜癌症。
他说,创业比科研还难,“搞科研,100次里成功一次就算成功,而创业100次里失败一次就是失败。比起院士头衔,我更看重的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2005年年底,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当选院士这一年,他已经培养了11名博士后和一批中青年教师,还指导了27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
赵淳生感叹,是党和国家将他这个“放牛娃”培养成了教授和院士。对于科研和创业的年轻后辈,他告诫,“要勇敢、爱国,诚信,要苦干”。(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