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12:01: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情侣在西安华清宫共系许愿牌。 |
农民工夫妻在山东青岛工地上过七夕。 |
情侣在首都博物馆创作彩沙绘画。 |
8月7日下午两点半,笔者来到北京民俗博物馆,只见,对襟上衣、宽袍大袖、高腰襦裙,红墙绿瓦之下,婉转古琴声中,“牛郎”和“织女”于鹊桥之上相会,随后“织女”穿针引线,编织出云霞般动人的图案,“月老”以赤绳相系,为人间有情人牵引好姻缘……今年北京民俗博物馆首次邀请表演人员身着传统服饰向观众进行传统习俗动态展示,重现鹊桥会、月老牵线等场景。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向笔者解释道:“游园与情景互动相结合,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传统七夕的氛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七夕节在8月7日如约而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赋予七夕以爱情的意蕴,多彩的民俗活动也丰富了七夕的文化内涵。
我们这样过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作为第七届北京七夕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北京民俗博物馆依循古俗,展开了一场场“赛巧”PK。这不,一群游客正在瞻岱门外体验“投针验巧”,他们正在比拼谁的巧手可以在一分钟内让三根针稳稳漂浮在水面之上;不少小朋友们围在了“摆乞巧图”挑战活动周围,变化无穷的七巧板拼图比赛不仅考验“巧手”速度,更是“巧智”的比拼;一群少男少女正挑战“穿针引线”,练就在最短时间内用一根线穿起七根针的“绝技”。
清代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博物馆还开设凤仙花染指甲体验区,吸引众多女游客驻足尝试。“正赶上暑假,带孩子来参加博物馆办的七夕活动,她体验了剪纸,染了凤仙花的指甲,玩得开心,还直观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市民王女士对笔者说。
本次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七夕活动中最热闹的当属月老殿了。年轻游客们纷纷赶往月老殿,在月老面前请上一根象征爱情和姻缘的“红线”,祈求自己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东岳庙是京城文保单位,除了年轻人外,许多老北京人都会过来为自己或子女求姻缘。”朱羿介绍。
有缘千里来相会
伴随七夕佳节,“电子结婚证”的到来为新人们的承诺与浪漫增添了一份方便和快捷。8月6日,浙江、江苏、江西、福建、重庆五省市率先宣布,可在支付宝领取电子结婚证。电子结婚证和实体证相对应,已登记领证的市民只需在支付宝搜索栏输入“电子结婚证”,各省市的相关小程序便依次排开。人们只需完成刷脸验证即可领取电子结婚证,该证可在补领婚姻证预约、婚姻登记信息核验、购房贷款、财产公证等业务中使用。电子结婚证的上线,让习惯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人们,离“零负担”又更近了一步。
除了新技术让今年七夕与众不同,各地对传统习俗的推陈出新也为七夕增光添彩。8月7日晚7时30分,湖北省武汉市150对佳侣将身着汉服、手提灯笼,伴着悠悠的古琴声从沿江大道的两侧走上芦花栈道。
作为此次武汉江滩七夕文化节的主办方,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熊汉玲向笔者表示:“我们想把汉口江滩的芦花栈道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作为武汉的地标之一。”苏州博物馆合作交流部副主任曹冰向本报表示:“真正的七夕文化是蕴含在民俗中的。七夕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寄托着先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七夕焕发新光彩
七夕节自汉代产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积淀了多样的习俗传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向笔者表示:“七夕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乞巧节变成了现在的情人节,这样的变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七夕节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七夕节的复兴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梅联华向笔者解释道,一方面,人们积极开掘传统,从七夕节的既有习俗中寻找爱情因素;另一方面,大家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采借西方情人节的文化符号,为我所用。“这就延伸出了彩虹鹊桥、相亲大会、放飞许愿灯等诸多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从而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
“七夕节是传统节日通过利用传统文化要素,形成新节俗、赋予新内涵而振兴的典型例子,它深刻地揭示出一个道理:传统节日只有立足传统之根,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梅联华如是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对笔者说:“爱情的忠贞、婚姻的美满、家庭的和谐,这都是七夕节在新时代的新涵义,情满家国,节日本身也因此焕发出全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