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巨星陨落 风骨永存 敢想敢言精神永远激励和感召着后辈学人

2019-08-02 14:51:23    来源:《光明日报》

8月1日,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走完了他95年的人生旅程。噩耗传来,武汉大学师生沉浸在对先生的追思之中。网友留言“我们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感谢查老为恢复高考作出巨大贡献,向查老先生深深鞠躬。”巨星陨落,风骨永存,查全性敢想敢言的精神永远激励和感召着后辈学人。

大师远行风骨长存 追忆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

查全性院士工作照。武汉大学供图

一生耕耘电化学

查全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查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树立了为科学奋斗的志向。

大师远行风骨长存 追忆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

查全性院士生活照。武汉大学供图

1947年,22岁的查全性从上海大同大学转学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至1959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电化学研究所进修,在国际著名电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A.H.Frumkin(弗鲁姆金)指导下从事电化学研究。学成回国后,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查全性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在武汉大学的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现代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查全性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电化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70代中期,在对气体扩散电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查全性科研团队根据国家急需研制出了200W间接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和军工锌-空气电池。此后,他还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

1987年,他因在表面活性物质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和光电化学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耄耋之年,查全性依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出版了化学电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论著《化学电源选论》。

查全性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把最前沿的内容教授给学生。85岁高龄时,他仍然坚持为本科生上《浅析能源结构》公开课,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分析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和前沿问题。他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被公认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的学术著作,是该学科领域被采用得最广泛的研究生教材之一。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陆君涛回忆自己与查全性亦师亦友的60年时光感慨不已,“查老师是我认识的最善于学习的老师。他的课堂教学不受教科书的束缚,往往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系起来讲,因而特别活,大家都很喜欢听他讲课。”这对习惯于“上一门课读一本书”的学生来说可谓耳目一新。

查全性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品行也极为重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艾新平回想起自己2004年参加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的监理检查工作时,对查全性“我对你的专业能力一点都不怀疑,但作为年轻人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嘱咐一直铭记在心,并将之作为一生行事做事的基本准则。

敢说真话的知识分子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陈胜利回忆,“查老是最讲慎言与必言的,没有把握的事绝不评论,但在必要时一定会挺身而出,直言不讳,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知道武汉大学有个并不出名但敢讲真话的查全性。1977年8月,邓小平组织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査全性受邀参加。在谈到招生一事时,他勇敢地站起来,当着邓小平的面,大胆建言:“一是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招生报考制度,招生名额不要下到基层,由省、市、自治区掌握。现在名额分配上很不合理,走后门很严重,名额分配上,多的胀死,少的饿死。二是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三是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能按自己志愿选择专业。大学生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也可以从社会青年中招。有些人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上达到了高中文化程度,可不受资历的限制。”查全性力主高等教育招生必须通过考试,并建言当年恢复高考。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终于在当年冬季得以恢复。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回来了。

201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40年,一家企业向武汉大学捐资1977万元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该企业董事长与合伙人都是通过参加1977年高考改变人生命运,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和感恩查全性1977年建言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性贡献。

“40年了,没有查先生当年的历史性建议,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查先生的建议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后面又有了78级、79级……从这一点来说,这一建议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1977年参加高考的熊晓鸽深情回忆。

查全性的真言直谏,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让无数青年人的命运改写。网友“曹爽”说:“先生一生鞠躬尽瘁,全性率真,复国之大考,振学之大计,功当代而利千秋。”

大师远行,留下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深沉的渴望与期待,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滚烫的心愿。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永远怀念查全性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