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开原龙卷风:中国大部分省份都有龙卷风发生 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

2019-07-05 09:26: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针对辽宁铁岭地区遭受突发龙卷风袭击,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太微今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龙卷风是受到东北冷涡以及蒙古气旋前侧低压带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不过这是大尺度因素,和当地局地气候天气有关的具体成因还在进一步分析中。

7月3日下午,辽宁铁岭开原市区突遭龙卷风袭击。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龙卷风袭击时,当地最大风速出现在开原国家气象观测站,在7月3日17时25分到37分观测到开原市区出现龙卷,气象站测得的最大瞬时风速为23.0米/秒,达到9级标准。

事发后,有关龙卷风的种种疑问不断被抛出,比如,常常见诸报端“袭击”美国的龙卷风,怎么跑到中国来了?位于松辽平原的铁岭地区又为何会迎来这次龙卷风,究竟哪些地方会发生龙卷风?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龙卷风发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

从近24年即1991年~2014年之间的统计来看,我国平均每年发生43个龙卷风,江苏省和广东省最多。龙卷风多发于春季、夏季,其中,4~8月龙卷风次数占全年的92%,4月占18.5%,7月占29.5%,又以午后到傍晚最为多见。

不过,气象专家提醒,公众不必为这样的数据“吓倒”。在我国,龙卷风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域和季节特征,春末夏季较多,一般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平原多于山区,华南地区比较多一些。“由于下垫面的关系,大城市里发生龙卷风的情况几乎很少看到。”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授俞小鼎说,龙卷风的形成既需要有暖湿空气交汇提供对流条件,又要求高空和低空都有强风,还需要有较平坦的地形。而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就容易满足龙卷风的形成条件。

王太微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这一次,铁岭开原地区出现龙卷风天气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并不奇怪——容易形成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气候天气状况,加之铁岭事发地区较为平坦的整体地形,都是形成龙卷风的有利因素。不过她同时表示,此次龙卷风的路线位置还在做最终确定,具体成因有待观察。

龙卷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天津大学教授王振东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夏天在操场上,一阵风刮来,操场中间出现了一个气流涡旋,它卷起了沙土和树叶随气流旋转,越转越快,而且不断移动,过了一会儿,又迅速慢了下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小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龙卷风则是“中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其平均直径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却一般有1~2公里。

按照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炳川的说法,在极不稳定的雷暴天气下,大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强烈的上升气流与各方向的切变风相互作用,使得气流中部开始旋转,并向上下扩展,形成柱状空气涡旋。其旋转直径逐渐变小,速度越来越快,空气涡旋越来越猛烈。

“当涡旋慢慢向下扩展到地面时,使地面上产生强大的负压,这就是极具摧毁力的龙卷风。”张炳川说。

据统计,龙卷风袭击铁岭地区已致6人死亡,190多人受伤。这么具有杀伤力的龙卷风,就不能提前预报吗?

王太微说,龙卷风是一种很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发生的,发生至消散的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现有气象观测设备难以监测。

美国龙卷风发生频率是中国的10倍左右,因此龙卷风多发区的基层台站预报员对于龙卷风预警具有丰富经验。即便如此,其空报率仍然超过70%。俞小鼎说,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美国布网以来,龙卷风预警命中率从原来的不到40%提高到80%以上,预警提前时间从原来的平均4分钟提高到14分钟,但空报率没有降低。

有专家认为,多普勒雷达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一种观测仪器。因为龙卷风往往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流母体,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中气旋特征,这个尺度一般在2公里到10公里之间,多普勒雷达对此可以很清楚地探测到,雷达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频移数据,计算出龙卷风的速度和移动方向。

不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说,尽管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硬件和监测技术方面和美国都差不多,但我国监测站点的密度还不够大,在雷达周围会形成一个监测盲区,很难监测到龙卷风。

一旦遭遇龙卷风,中国气象局专家给出一些紧急防御措施:如果是在家中,务必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立即躲到比较靠内的房间内,呈蜷伏状趴下并以臂抱头,尽可能用床垫或地毯之类的覆盖物保护身体;如果是在野外,可以观察龙卷风移动路径,朝相反方向躲避,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地抱头。公众应该远离大树、电杆等,以免被砸,而躲避龙卷风最为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关键词: 开原龙卷风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