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万亿俱乐部” 郑州 “朋友圈”咋发展?多名大咖支招

2019-03-28 14:54:51    来源:大河报

2018年,郑州迈入“万亿俱乐部”,郑州大都市区发展呈现如火如荼态势,继而带动整个中原城市群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都市圈发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等多名大咖参与“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围绕中心城市、都市圈谈区域发展。会后,大河报记者就郑州“朋友圈”发展对部分专家进行专访。

专访郑州“朋友圈”咋发展?“博鳌智慧”支招

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三大突破助力,郑州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郑州大都市区发展呈现如火如荼态势,在这个过程中,郑州“朋友圈”该如何良性发展?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又该如何发挥火车头带动作用?作为都市圈研究方面的专家,刘学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答案。

“中原城市群,我一直有关注。”虽然常年在北京工作,但提起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如数家珍: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和概念国务院2016年12月28日批复,包括5省30座地级市;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前不久,他刚刚去往山西调研,其中就包括中原城市群发展融合问题。

“河南近些年发展得很快,尤其是交通方面,但就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带动方面,还是有点弱。”刘学敏说,在山西晋城调研过程中,当地表示,非常愿意与河南方面融合发展,晋城人“进城”,坐高铁或者飞机,更愿意选择郑州而不是太原;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阻碍,5省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协同发展不够畅通。他介绍,中原城市群之间建立有市长联动机制,这个机制很好,但没有真正运作起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

是否有好的建议?刘学敏说,上述问题不仅是中原城市群,也是各地城市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通病”,建议降低行政成本,更多地发挥市场力量,发挥经济合理化原则,推动好政策真正落地,融合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刘学敏欣然提笔,在记者本子上绘出简单的发展“路线图”:郑州在都市圈发展中,要讲圈层,但同时也是放射型发展,往东是开封,往西是洛阳,往北是新乡、鹤壁,往西北进入山西。由于人文地理因素,与郑州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会有天然的认同感,通过交通建设,把圈层和廊道建立好,自然能起到带动作用。“当然,这个前提是郑州要发展好自身。”

观点关于都市圈发展他们有这些“金点子”

都市圈发展,外地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徐宪平:城市群太大,都市圈可创造经验“以圈带群”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比构建跨区域城市群,更能产生积极的落地效应和示范效应。”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抛出观点,2010年他在发改委工作,负责编辑了全国的功能区规划,在确定农业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同时,划分了21个城市群地区,当时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高峰14亿多,10亿城镇人口就分布在21个城市化地区。

“城市群区域单元太大,十几个城市,协同发展有难度,推了这么多年,不够理想。”徐宪平说,目前很多城市群没有形成合力,但都市圈的概念,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是紧密型空间生态,基本都在一个省的范围内。相对来说,容易形成共识,整合资源,探讨一体化发展、差异化发展、互补化发展。“城市群太大,都市圈创造出来的经验可以以圈带群,逐步推广。”

此外,他建议,政府在推进都市圈的建设中,应重在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

顾强:建好微中心,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要以微中心建设,来促进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的发展。”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以北京和东京比较,在比较都市圈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中心区比别人小,而是微中心、节点城市低于发达国家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在第二圈、第三圈层20万-50万的城市有18个,北京20万-50万的城市只有7个,差了一个数量级。

顾强介绍,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跨行政区了,所以要促进都市圈空间的合理化,促进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把周边的微中心和节点城市纳入都市圈规划,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都市圈空间规划的编制,如果有这一轮的规划,把节点城市的建设纳入其中,对于未来无论是都市圈的发展,还是城市群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学敏: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那么我们就要确定都市圈思维,看问题要从都市圈层面来分析。”刘学敏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快速提升,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大城市、特大城市,通过圈层向外扩散,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个是人口的都市圈化。”刘学敏说,曾做过一个统计,上海市2010年-2017年城市片区人口的增长大体是60多万,但是周边的圈层扩散是它的二倍,125万左右。第二个是就业通勤的都市圈化,城市的溢出效应也由于中心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选择职住分离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成本相对便宜的另外一个行政区域,跨行政区的通勤已经成为可能,也成了规模。

“第三个是空间扩张的都市圈化。”刘学敏介绍,城市的扩张是有圈层的,圈层的扩张是随着廊道或者是轴带向外扩张的,这个有很深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背景。最后一个方面是产业联系的都市圈化。他介绍,由于城市的扩张和都市圈化,会形成都市圈的核,就是这个特大城市和周边的节点城市,按照价值链的分布,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中心城市是一个创新的密集区,周边的城市是创新的扩散区,最终都市圈形成一个高度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客观上进入了都市圈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原来的城市化压力,按照都市圈的思考来思考问题,用系统的思维、创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未来的城市化。”

一句话建议都市圈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当前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根据粤港澳的规划,有三个集点带动。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寄希望于都市圈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中国配套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希望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消除种种行政体制约束,推动都市圈的发展。

关键词: 郑州 盆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