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11:49:14 来源:大河网
3月25日,记者在方城县走访时发现,以前群众家中常备的防水胶鞋,纷纷从大小超市的货架上消失了,不仅乡下如此,县城也是一样。不少商家慨叹,现在的胶鞋卖不动了。
“去年村里发了15袋水泥,我把家门口的土路硬化了。胶鞋?那玩意以后怕是穿不着了。”杨集镇胡岗村刚脱贫的村民金胜利道出“玄机”。
前几年,胡岗的大路是修了,但群众家门口有坑有洼,骑车送学生都要下来好几趟,更不用说往家拉庄稼。“现在咱村水泥路哪都通!”老金说。
解决了老金烦恼的水泥,是县里的“统一配置”。2018年年初,在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后,方城县对3404个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进行了摸底排查。经估算,约有25万户群众得修“门前路”;按10厘米厚、2米宽标准来硬化,每户需要水泥15袋。
按照“贫困村先行、非贫困村跟进”的次序,去年春季,拟脱贫摘帽的方城县,统筹资金7000余万元,向群众补贴水泥19万吨,对所有自然村的村内道路、户前道路进行硬化,并同步建设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到年底,95%以上的村实现了“排排通”“户户通”。
“去年,全县新修村内道路里程合计近800公里。”该县住建局副局长胡松增介绍。
在与胡岗村毗邻的杨集镇唐楼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生告诉记者:“修了水泥路,我这个支书也好当多了。”唐楼村是非贫困村,过去修路资金一直难有着落,为这事王海生没少被群众堵门,在镇上开油坊的曹大成曾是意见最大的一个。
“以前一下雨,我的小货车就进不了村。”曹大成指着门前平整的水泥路说,“现在好了,一口气开进院子里。”
“你自己花了多少钱?”记者问。“大概1000多元。”他回答。
方城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明豪介绍,15袋水泥其实是个“药引子”,只占修路资金的三分之一,剩余的“财政挤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据统计,去年一年,小水泥“撬动”全县各界捐资9700多万元。
路好了,村里也美了,许多群众已经习惯“多走两步”,把生活垃圾等放进路边的垃圾桶。“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道路这么整洁,咱也不好意思乱扔了。”杨集镇权庄村村民杨付青笑着说。
不远处,正在施工的郑万高铁已经崭露雄姿。杨付青说,她有一个小心愿,沿着脚下这条不沾泥的路,到北京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