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 09:22:03 来源:中华网河南
三苏园位于郏县西北距县城23公里小峨眉山下。座北向南,背靠嵩山,前临汝河,风光秀丽,因“唐宗八大家”苏轼、苏辙的真茔和苏洵的衣冠埋在郏县而形成。
据三苏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苏轼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自己埋骨之地,有几个原因。首先,这里有一个广庆寺,属于皇家寺院,他生前来过,觉得这里风景不错。其次,当时有个惯例,官员死后也要拱卫京畿。这里距离宋朝的都城开封不太远,属于京畿500里之内,按他的品级比较合适。
因此,苏轼1101年7月病逝常州后,弟弟苏辙次年闰六月二十五将他移葬郏县小峨眉山,十一年后苏撤卒于许昌,安葬于此,元至顺二年,礼部符文至郏,修缮苏轼、苏辙坟墓,元至正年间置苏洵衣冠冢,修寺建祠,始称“三苏坟”。
据了解,三苏园主要由三苏坟院、广庆寺、三苏祠、苏轼塑像、东坡碑林、东坡湖、三苏纪念馆等组成,占地面积680亩。
三苏园有全国五个一,全国唯一的一个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入选《中国奇树大观》的第一奇树:思乡柏;全国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四川“石磴琴”)之一的蛤蟆踏;全国唯一的元代三苏塑像;全国唯一的一座百人同书“大江东去”的东坡碑林。
有五大名碑,侍读学士、续《资治通鉴》主编毕沅碑;宋苏适夫妇墓志铭碑;宋司农少卿苑中《题二苏坟》碑;元至顺二年礼部符文碑;清三苏先生佳城图碑。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豁达的心态和一心为民的信念。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便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斯人已逝,风骨犹在。郏县三苏园将他“宦海浮沉、廉政惠民”的故事都陈列在纪念馆中,供后人瞻仰、学习。那些抒发其志的佳句,也仿佛在向今人传递着他的豁达、忧国忧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