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 11:28:31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在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历程中,对帮助提携过自己的人,他始终怀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去对待,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往往在这上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徐悲鸿对国家民族做出的无私贡献,也正是由于当年国家贫困时,还官费供他去法国求学,因此他以生命图报之。作为一个画家,徐悲鸿所能报国的方式,就是在抗战时期办画展,将义卖的款项全部捐献国家以及最后将自己全部作品和收藏无偿地捐给国家。作为一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国艺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而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他的报恩方式便是为恩人们画肖像。他曾画过傅增湘、黄警顽、黄震之等。
《傅增湘像》 布面油彩 70×49cm 193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傅增湘(1872—1949)的名字不可或缺。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他思想开明,力主教育救国,在他的任内倡导国语拼音的实施,主持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傅增湘任教育总长时,徐悲鸿正在努力争取公费出国学习绘画艺术。为争取公费留法,在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荐下,徐悲鸿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傅增湘。傅增湘与徐悲鸿两人本不相识,傅增湘看了徐的作品后,大加欣赏,傅增湘答应等有留法名额可以给徐悲鸿。可是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国留学名额暂停。后来,勉强产生的第一批留法公费名单公布了,里边却没有徐悲鸿的名字,原来名额是被别人所挤占。傅增湘得知后气愤无比,徐悲鸿也认为自己受了愚弄,写信给傅增湘询问此事,傅增湘安慰徐悲鸿等第二批名单时再想办法。
终于在1918年底,第二批公费留法名单公布,徐悲鸿榜上有名。徐悲鸿本以为第一次名额被权势挤占,又误解过傅先生,肯定再无希望,名单公布后才明白傅增湘的苦心一片。
1927年,徐悲鸿学成回国。后来,徐悲鸿每次到北平,必会去拜访傅老先生。
《傅增湘像》 局部
徐悲鸿为傅增湘先生画肖像是在1935年2月即春节期间,徐悲鸿专程北上看望退休家居的傅增湘,花了六天时间为他作画。画中的傅增湘面庞清瘦,身着长衫,手执的书卷、身旁堆积的书籍,不仅彰显着老人的书生本色,更暗示着老人与书的不解之缘。
傅增湘在日记中记下了有关徐悲鸿为他画像的过程,现节录于下:
“二十九日,下午徐悲鸿来谈至5点乃去,此人新周历法、德、意、俄诸国开画展,颇轰动。
欲为余写小像,约定新正初二、三、四日下午来。
除夕,2点后徐悲鸿来为写炭笔小像,薄暮乃成,神采极似,因作诗一首赠之。
初二,午后徐悲鸿来画像,薄暮乃去。
初三,下午悲鸿来对写,近暮乃罢。夜宴徐君于园中,约(蒋)梦麟、(胡)适之同饮10时乃散。
初四,悲鸿来画像,暮乃去。
初五,徐悲鸿来画像,一时许,脱稿。”
傅增湘夫人曾对廖静文说:“傅先生不知送出国去多少人,只有悲鸿不忘先生之情。”
据策展人红梅副教授介绍,这幅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这幅徐悲鸿为傅增湘画的肖像,首次公开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中展出。此作品表达了傅增湘与徐悲鸿惺惺相惜,知遇感恩的一段往事,时年41岁的徐悲鸿先以炭笔素描,开始为时年64岁的傅增湘绘制肖像,之后接连5次到傅宅中进行绘制工作。仅仅从绘画过程来看,当时已名扬四海的徐悲鸿对此事何等认真仔细,足见其对傅增湘的报恩之心。
《黄震之像》 布面油彩 84x54cm 1926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黄震之,出生于清末,是吴兴的一名商人,平生喜爱书画,徐悲鸿早年在上海极为困顿之时曾受到黄震之的赏识与帮助。徐悲鸿后曾以“黄扶”为名,以示他对两个黄姓恩人(黄震之、黄警顽)的感激。
《蜜月》 布面油彩 93x118cm 1925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王震在《徐悲鸿年谱长编》中写道,“1925年,徐悲鸿时年31岁,经济来源彻底断绝,欲从法国回国筹借款项。后经赵颂南介绍结识了黄孟圭,通过黄孟圭推荐,于该年冬季赴新加坡为陈嘉庚等富商画像,以筹办生活费用。这幅《蜜月》是徐悲鸿为富商黄天恩、傅季姑新婚夫妇所绘的油画像” 。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