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彦斌归纳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未来将是数字化重要组成部分

2023-03-15 15:49:22    来源:今日热点网

产业园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而诞生、发展。是空间组织形态与产业组织形态在特定区域的聚合。园区经济的发展演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缩影和重要引擎。对于中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规划师关彦斌总结道:“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从单功能区到多功能区再到综合功能区,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再到融合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经济发展道路。”

起步阶段

从1980年开始,中国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9—12月,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广州、湛江、天津、连云港、南通等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到80年代末,又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立,总数达到14个。

对于该阶段,关彦斌表示:这一时期开发区规模不大、形式较为单一,开发区企业的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生,产业结构以服装、食品、饮料等轻工业居多,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很少发生。开发区大多是“孤岛型”,远离母城,呈相对封闭的动作状态。

成长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推进。开发区的层次由国家迅速扩展到省、市、县及部分乡镇,开发区的地域也由沿海推进到沿边、沿江乃至内陆省会城市,形成遍及全国的开发区建设热潮。

对于这一阶段的发展,关彦斌总结道: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也从比较单一的轻加工业,转变为多元产业,汽车、电子、计算机信息设备、化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占主导性地位的产业。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发展阶段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西安、郑州、成都、长沙、昆明、贵阳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4月,南昌、石河子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建立;7月又批准呼和浩特、西宁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3年国务院批准出口加工区总数达到38个,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94个,包括经济特区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个、出口加工区38个、保税区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4个、旅游度假区11个以及台商投资区4个。

升级阶段

到2013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上升为200家。其中,东部地区96家,中部地区58家,西部地区46家,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区域分布更趋平衡。我国开发区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及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需要,也是扩大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为提高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那么未来中国的产业园区会走向何处呢?对此,关彦斌认为:未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产业园区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应用,将为我国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撑、软硬件设施配套、数据要素积累,可为园区企业和产业链提供高效智能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加深高新企业间的技术资源共享、协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构建新阶段下协同发展的智慧园区新生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