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2020-04-08 11:47:42    来源:魅力中国网

机缘巧合下的相识

“你今天是讲河南坠子吧?”课堂汇报开始前,知道我来自河南的同学好奇地问到。

我故作神秘,“四块瓦也。”

同学一脸雾水,表示没听说过。事实上,如果没有苗老师①“介绍家乡的曲艺,最好具体到县”的要求,可能我也就此错失了认识它的机会。

或许,它没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子有名气,但它确确实实是离我最近的一种说唱艺术。那种莫名来的亲近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走近它,了解它。但是,当我初次在网上搜索“四块瓦”时,关于它的信息少之又少。

读秀、知网上关于它的相关资料几乎没有。苦笑的同时,心里又有一种酸涩感。曾经也算轰轰烈烈存在过的四块瓦,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浪潮中就这样归于沉寂,彷佛不曾来过。然而,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上明确记载,第四代传人赵峰依然在努力发声。不过这一切,都抵挡不住它在这个黄金时代的喧嚣中渐渐被人遗忘。当我查找家乡有哪些说唱种类时,恍然发现,驻马店地区竟有包括河南坠子、汝南丝弦道、三弦书、道情、莺歌柳、汝河大鼓等在内的40余种曲艺。令人遗憾的是,莺歌柳、汝南丝弦道、善书三种,新中国成立后已完全停止艺术活动,曲终人散,成为历史遗产。读到这些资料,身为本地人的责任感促使我去做些什么,以此让更多人知道它、关注它。通过搜集资料,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四块瓦,又分为中草药四块瓦,打击乐器四块瓦和说唱艺术四块瓦。当下,人们越来越关心养生保健,中药四块瓦受到更多关注确属情理之中。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后两者时,相关资料的匮乏,使人们常将其混为一谈。现将二者略作区分。

说唱“四块瓦”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说唱“四块瓦”是一种有说有唱,融说、唱、吟、诵为一体的板腔体曲艺演唱形式,由汝河道情和莲花落、山东大鼓等结合衍变发展而来。其正式形成,从正阳县艺人陈天义②拜师求学来推算,不过百余年左右。表演时,表演者一手执钢链子击节,一手执竹板击节,旋律简明流畅,风格古朴厚重。(伴奏乐器见下图)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第三代传人陈天义现场表演

打击乐器四块瓦因形状像房顶上的瓦片,故得此称。在为其他曲种伴奏时,有时可以起到类似指挥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其最大特点是能融进主旋律而不影响其他声部,音乐表现力强。目前,“四块瓦”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振华作为演奏传承人,先后教出了几十名学生,还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并将多年演奏经验归纳总结,出版专著《怎样演奏“四块瓦”》一书。北师大音乐学院也向杨振华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择时前往。

与打击乐器四块瓦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蓬勃发展的现状相比,说唱艺术“四块瓦”则略显窘迫、落寞。这一点,从我搜集资料的过程即可略窥。即使我加上“说唱四块瓦”,找到的资料也极为有限。优酷、读秀、爱奇艺上均找不到其说唱视频,西瓜视频、抖音上零星可以看到。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对此都没有投入太多关注。借助第四代传人赵峰③的积极宣传和馆长的身份效应,在驻马店本土文化界还颇知名。赵峰在抖音上传有多份视频,并有1000多人的关注量。如下图: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当我面临着资料搜集困难的同时,陈天义也面临着艺无传人的困境。他说,他非常害怕这门艺术在自己手里失传。这一担忧不无道理。说唱“四块瓦”在旧社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艺人社会地位低,收入微薄。即便娱乐发达、收入丰厚的今天,不少人们潜意识中对艺人也还存有偏见。当下,民众的温饱问题可以通过更多的就业途径解决,民间的吹拉弹唱自然少人问津。再加上,娱乐的多元化的冲击,群众基础少,导致收入很不稳定。当年陈天义学成归来,本欲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尚不被家人接受认可,遑论今天。赵馆长告诉我,他学习四块瓦是把它当作一项业余爱好。“孩子学的小提琴,把他送入大学后,我寻思着自己得学个民族乐器。正阳是四块瓦的发源地,作为文化馆馆长,我有责任也有兴趣去学这个,边走边琢磨吧,总得给后人留些东西。”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凸显,喜爱文艺的人也会增多。放眼望去,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夏日傍晚,或是广场,或是农村空旷之地,总能觅到跳广场舞的身影,总会听到一两声“刘大哥讲话”的戏文。何以四块瓦会面临着发展困境呢?

赵馆长告诉我:“四块瓦学会容易,学好难。一般人学小半年左右,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但你在台上表演时,要做到口、手、脑并用。仅仅七分钟左右的演出,台词就需要一千多行,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就伴奏乐器打发而论,就分单点、双点,双点也叫花点。在舞台表演中,第一种打法是,领板时,敲击单音“天对阳、地对阴”,“北斗七星对南辰”,“玉皇对着灵霄殿”,“佛祖对着寺雷音”,当上韵和下韵结束时,为了烘托气氛时,用花点配上莲花板,打出情绪上的变化,代替音乐过门,为后面的四句作铺垫。第二种打法是,钢链子配合莲花板走过门,钢链子是花点,莲花板是单点,“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当,当 ,当,当 当里格当里格当里格当。第三种打法是,双莲子演唱河南大鼓书,一只手领板单音,一只手走双音过门,“战鼓催”“铜板溅”“各位朋友听俺谈”“从前们要知道俺唱啥”“听俺唱段老来难”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哧咚 哧咚咚 哧咚哧咚 哧咚咚。第四种打法是,双链子打出双音,一个走领板,一个配合走过门,激发音乐的变换形式,使节奏更加明朗化,“钢链子打,莲花棱”“拉开了前朝出正风”“开书先唱第一段”“多年没唱我有点生”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哧咚 哧咚咚 哧咚哧咚 哧咚咚。再次过程中,要确保做到字再多都不能掉板。一板一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块瓦虽然只是赵馆长的业余爱好,但是每天工作之余,他都要坚持三个小时以上的练习。放在普通人身上,很少有人会把此作为职业。而作为兴趣爱好,又很少有人愿意付出努力。人们面临的娱乐选择太多了,没必要选择一个要付出汗水的消遣方式。事实上,在赵峰之前,陈天义老先生已经收过两个徒弟,但他们都吃不了练“四块瓦”的苦,改说评书了。作为“四块瓦”的第四代传人,赵峰希望能做一些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技艺传下去。

此外,陈天义老先生的说唱是一种说书式的慢节奏,不能很好地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和听众的需求。以前,娱乐方式单一,他的说唱,颇受欢迎。夏天乘凉或是春天村庄饭场上,他就哼起“四块瓦”小曲,其代表作《海瑞传》曾经迷倒了许多听众,有时一场就达两千多人,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亲切称他“陈块瓦”。有时,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现象,他又编唱了《新事新办好姻缘》、《厚养薄葬人称颂》和《勤俭节约闹革命》三大类十多个“生活快板”;针对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他编唱了《公平交易活市场》、《小河有水大河满》等五大类二十多个“经济快板”。作品内容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既能针砭时弊,又对一些现象褒扬有加,在当时深受群众的欢迎。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无论是老一辈人,还是90后、00后,对娱乐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看明星艺人,不仅要有颜值,还须唱歌、跳舞、乐器样样精通;主持、灯光、乐队的配合也不能出丝毫差错。(如下图)七十多岁的陈天义只能一手拿着钢链,一手拿着竹板与他们抗衡,像个孤独的战士。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鉴于此,赵峰馆长将乐器改为双手持钢链子伴奏。演出前,有时会先打鼓吸引听众,然后再换回竹板或钢链子。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第四代传人赵峰在公园为民众进行四块瓦表演

表演形式的单一,限制了其发展。就说唱内容而言,曲目更新缓慢、内容单一也阻碍了其发展。陈天义老先生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目的更新。《平安正阳颂》、《夸夸俺的好支书》、《赞盛会》、《党是阳光我是苗》,这些多是围绕主流意识来进行创作。当“四块瓦”由一种谋生手段转为娱乐方式后,它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听众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是说文艺没有教育的作用,而是说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文艺为人服务的宗旨。当听众不买账的时候,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和尊严得不到体现,自然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九来曾提到,“咱们国家一共有300多个曲种,河南省就有47个曲种,包括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永城的大铙、王屋琴书等等。”惭愧的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能叫得上名字的也就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了。小时候一直听《李豁子离婚》,查找资料时才知道它属于大调曲子。20世纪90年代,胡希华老师的《李豁子离婚》,可以说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听,也都能唱上两句“我的县长呐”。而当我寻访叔伯们,问他们可曾听过四块瓦时,纷纷表示不知道。官方资料给出的是“流行于正阳、新蔡、平舆、汝南一带”,从中可以看出,四块瓦以正阳为中心向外辐射。我的老家,上蔡县邵店乡距离汝南县城不到20公里,竟无人知晓,受众面窄为其今天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非遗保护下的努力求生

所幸的是,2005年,陈天义老先生传承的四块瓦说唱艺术被列入驻马店市、正阳县中华曲艺文化遗产。为了使这一稀有的民间曲艺发扬光大,陈天义老先生被推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走进驻马店》节目的录制,登上央视舞台,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精神风采。2018年6月份,旨在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的大型记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来到正阳县进行拍摄,栏目组一行察看和欣赏了“四块瓦”说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四块瓦的影响。

【守艺中华】寻访失落的声腔——记正阳县说唱艺术“四块瓦”

栏目组在欣赏“四块瓦”说唱艺术

第四代传承人赵峰也充分利用他文化馆馆长的身份,在相关的宣传和演出工作中积极推广四块瓦。他将党的方针政策写成押韵的唱词,借助四块瓦的说唱形式向农民宣传。如《精准扶贫》(节选部分):

农民朋友听我谈,

扶贫政策来宣传。

扶贫政策是个宝,

大家一定要听好。

两不愁,四保障,

美化环境不能忘。

不愁吃

一看厨,二看油,三看粮食愁不愁。

不愁穿

一看衣,二看被,三看是否有衣柜!

……

这些唱词句句押韵,听起来朗朗上口,深受民众的欢迎。此外,据赵馆长介绍,每年的市、县的春节晚会、七一晚会都会邀请他参与演出。2018年前后有一百多场次,2019年有五十多场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四块瓦”的知名度、扩大了其影响力。同时,他在继承老师传统的基础上,将伴奏改为双手持钢链子,以适应快节奏的打板需要,这种类似摇滚说唱的演出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尤其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跟他学习。

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四块瓦”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人的投身其中学习,这是赵馆长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四块瓦的发展困境和南京白局有些类似。南京白局的渊源不过百余年,受众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局面。目前不仅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而且登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舞台,借助这一平台扩大了其影响力。在传承方面,“南京白局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年轻观众,而且也从中发掘了一批喜爱、投身白局艺术的好苗子。四块瓦要想在目前非遗的保护下更上一个台阶,首先需要的是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如赵馆长所说:“如果四块瓦能有机会登上省、中央的舞台,我有信心让人们喜欢上这门说唱艺术。”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当初央视栏目组来到正阳后,可以录制的选择有很多,最后敲定四块瓦,主要是因为它在内容上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密契合,这恰与栏目组的宗旨吻合。服务于政策的宣传解读,致力于为民众带去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这为四块瓦获得官方的演出机会提供了很多便利。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说唱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的是民众的认可和接受。说唱内容的单一化、浓郁的政治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受众群体。

2019年,京腔小曲《探清水河》的火爆,给说唱艺人带来启发。传统篇目并不意味着过时,如何激发经典在当下的活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张云雷把它改成时下的民谣风,再配上他的好嗓音,清俊的相貌,瞬间让一首普通的小调变成了一首舒缓深情的民谣。岳云鹏在演唱它时,当唱到“桃叶儿那尖上尖,柳叶儿遮满了天”时,与观众积极互动,观众集体为他和声。此时,观众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参与到剧场中,成为说唱的一份子。这种互动性在粘合观众,培养忠实听众方面的作用很值得进一步挖掘。虽然,他们在对传统曲目进行创新时,也留有很多遗憾。但其创新意识、苦练内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此,经典传统篇目的整理、新曲目的创制,对社会热点的针砭,忠实粉丝的培养,可以说是今后四块瓦努力的方向。但又不仅仅是四块瓦,说唱艺术只有努力加强提升内功,同时借助非遗外力,才能拥抱更好的未来。

“当时,我说唱的《三侠五义》、《刘墉三下南京》,故事扣人心弦,让人陶醉着迷,有时候能唱通宵。”讲起当年的情景,陈天义老先生兴奋不已,希望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能够重现当年的盛况。(徐子娴 作者系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注释:①苗怀明,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老师于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通俗文学文献学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选择家乡的一种说唱艺术,就其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一报告。此调查报告为课堂报告的一部分。

②陈天义,1944年出生,双目失明,父母早逝。为谋生,十五岁外出学艺。其师陈立功(1916-1976)拜师贺志臣(1870---1897),贺志臣早年跟随新蔡县人李元桥学唱道情,在演出中受“莲花落”和“山东大鼓”影响,便弃渔鼓,改左手持道情的简板为持山东大鼓的钢链击节,右手则持莲花落的竹板击节,唱腔仍以道情唱腔为主,兼吸收莲花落的〔数板〕等唱腔,四块瓦这一说唱形式遂形成。

③赵峰,现任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文化馆馆长,师从陈天义学习说唱四块瓦。

来自: 编辑:J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