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9-10-16 14:08:23    来源:魅力中国网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持续推进“稳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9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入职已告一段落,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的大幕正在开启。记者了解到,近期,北京、安徽、福建、广西等多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包括提供求职或创业补贴、小微企业招毕业生可获多项政策优惠、给予毕业生创业“红包”、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毕业生无论是选择求职就业、创新创业,还是选择到基层工作,都能得到更多保障。

多地出台就业、培训补贴等举措

“只要高校毕业生与我市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就可以享受一次性3000元的就业补贴。”安徽省蚌埠市人社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安徽对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实施“双向激励”,给予毕业生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并按规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和岗前技能培训补贴,通过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基本实现毕业生领取补贴“一次不用跑”。

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方面,广东将高校毕业生到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就业补贴由3000元提升至5000元,将“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补贴标准从每月2000元提高到3600元,同时将技能培训补贴条件从毕业学年放宽到在校期间等。

“这些举措扩大了领取补贴的范围,提高了补贴水平,有助于提高青年就业劳动者就业意愿和就业机会,以及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技能培训,劳动者可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由此获得更好的工资收入和待遇水平,既有利于促进劳动者通过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失业保险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说。

此外,针对部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湖北集中推送服务短信,开展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帮扶;湖南实施“311”就业服务行动,面向有就业意愿的实名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至少推荐3次岗位信息,提供1次职业指导,提供1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或就业见习信息。

为大学生创业注资支招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已经在谈合作准备投产了。”今年年初,在湖北武汉街道口孵化基地中,武汉大学的大学生团队利用当地政策和学校提供的环境,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除了选择就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很多。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着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实施创业补贴政策,提供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一揽子创业服务。

与此同时,为鼓励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拓展就业新渠道,各地也纷纷出招——

北京健全“政府+市场”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板功能,方便在板企业享受人社部门各项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在板企业提供展示、融资、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累计服务大学生6000余人次,其中今年新增上板企业27家,帮助融资1.6亿元。

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融资难题,陕西设立5000万元大学生创业基金,对离校5年内毕业生和在校创业的研究生,给予最高50万元的免息创业基金贷款;广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融资支持,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近4亿元。

在创新服务方面,广西开设就业创业直播节目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广西高校毕业生政策宣传信息,开设女大学生求职就业、网络贷款、传销风险防范等就业创业直播节目,在线观众近10万人。

专家普遍认为,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离不开政府和学校提供更加精准化的促就业举措,包括就业管理、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要优化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服务,因人而异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就业服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精准援助困难毕业生

在加强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方面,辽宁今年提出,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帮扶纳入“民生实事”和工作考核内容,建立专门台账,组织专人重点帮扶,实行兜底安置;广西启动“1+2+3”(即1次职业潜能测评、就业前和就业后的2次指导、3次职场公共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通过各类渠道推送就业服务信息。

福建则推行就业“红娘”结对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广泛发动各类专家、创业导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等组成1000余人的就业“红娘”队伍,“一对一”结对帮扶离校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和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就业,截至目前,结对帮扶的2018届离校未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解决好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不仅对于这些大学生个人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创业就业的积极性,还能够发挥‘一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的倍增效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认为。

来自:《光明日报》 编辑:J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