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涛生平(连载三)

2019-08-12 15:18:55    来源:魅力中国网

“活着为建设碑林献身,死了做忠实的看园鬼”

1986 年,李公涛上书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加快中国翰园碑林建设步伐的计划。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在我有生之年,发挥最大的光和热,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活着为建设碑林献身,死了做忠实的看园鬼。 ”

1987 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李公涛和刘金城一块儿拜访黄养明工程师。 黄工家在宋都御街附近的一幢楼房里住。 当上到第二层楼梯时, 李公涛突然跌倒,半晌没有站起,幸亏两手抓住了扶手,才没有摔下去。 看着他脸色乌青,口中直喘粗气,刘金城蹲在他身边,失声痛哭了起来,非要送他到医院不可。最后他还是坚持着爬起来,拜访了黄工……

经过李公涛 7 年奔走,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终于在 1992 年 6月把中国翰园碑林园址定了下来, 决定将龙亭湖西岸近百亩水面与陆地无偿划归中国翰园碑林。

园址确定以后,李公涛一方面积极组织施工,进行建园一期工程,一方面又带领中国翰园碑林全体职工参加劳动。 他捡砖、修路、平地、盖房,什么活都干。 一次修路时,他带头跳进湖水里,由于劳累过度,跌坐在泥水里,许多职工都劝他休息。而他爬起来后,仍然坚持劳动,当时很多人都感动地流出了眼泪。

为了中国翰园碑林的事业,李公涛强忍肝病的折磨,饭吃不好,觉睡不好。他绞尽脑汁,四处游说,奔走呼告。 他,终于累倒了。 因劳累过度,肝炎加重,他不得不住进医院。经医生全面检查,李公涛不仅患有严重肝病,还发现脑萎缩、

动脉硬化、高血脂、气管炎等 5 种疾病。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部长化汉三到医院看他,李公涛谈的仍是中国翰园碑林。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帮助他搬走了两座大山。公涛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人民。 它唤起了开封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在公涛精神的感召下,一批优秀人才汇集在中国翰园碑林,这里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社会知名人士,还有著名古建工程师等专家学者,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地为中国翰园碑林作奉献。

1986 年暮春,年近 60 岁的邹秀英从报纸上看到李公涛的事迹后,捡了整整一夏天废汽水瓶子,把卖得的 200 元钱如数捐给了中国翰园碑林……

1987 年隆冬,一个胸以下失去活动功能、不愿透露姓名的修鞋工,冒雪手摇轮椅赶到中国翰园碑林,掏出一年中每天省下的一角钱,共 36.5 元,捐给中国翰园碑林……

无私奉献精神, 使李公涛的碑林事业成了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 影响所及,越出莽莽中原,遥播海外。 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加拿大等地的炎黄子孙,纷纷寄来捐款和书画作品。

面对这些,李公涛不知多少次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他说:“从创建碑林那一天起,我每天都受着社会的教育。我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报答,只有拼命工作,早日把碑林建成。”

李公涛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同志以及著名书法家、教授、学者、海内外侨胞、新闻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和支持。中国翰园碑林共收到海内外 7000 多位书画家、篆刻家的作品两万多幅,收到赞美诗词 700 多首,信函上万封。 海内外 700余家新闻单位作了 2300 多次报道。新闻界称中国翰园碑林是“益于当代,功系千秋”的“精神文明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碑林”;在刻碑数目上,被誉为“世界之最”,称李公涛是生命不息、刻碑不止的“当代文化愚公”。

1992 年 6 月 28 日,中国翰园碑林建园典礼隆重举行。 1993 年 4 月 13 日上午,新落成的中国翰园碑林南大门金碧辉煌,门前彩旗飘扬,人群沸腾。在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李公涛满含热泪,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宣布:“中国翰园碑林首期建园工程结束,今天正式对外开放了! ”

中国翰园碑林是一座大型艺术宝库

中国翰园碑林矗立在古都开封西北隅的龙亭湖西畔,它是一座集诗、书、画、 印之精华的大型艺术宝库, 融碑刻艺术与山水景观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碑林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园林景色,山清水秀、风光如画,宛若人间仙境。

金碧辉煌的南大门,是一座三门四柱仿古建筑,由李公涛亲笔题写的“中国翰园碑林” 6 个苍劲有力的金字镶嵌在大门正中央,显得庄严堂皇。 南大门迎面是一尊气宇轩昂、高达 17 米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巍然屹立,神采奕奕。 台阶中间有 7 条蟠龙浮雕,象征着开封是七朝古都;黄帝像基座上有龙头浮雕,象征着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黄帝塑像北面是人造山水风景区,群山竞秀,雄伟险峻,青山绿水。 远远望去,盘龙岭如同一条巨龙环绕群山之中。 山顶上建有一座“高风亭”,与翰园湖西边的“亮节亭”相呼应,体现了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的精神。

盘龙岭东北是仰圣山。仰圣山突出了山的文化品位,山前矗立着至圣先师孔子塑像,雕工精美,栩栩如生,被称为“文圣”,敬作“万世师表”,体现了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对世界文化名人和古圣先贤孔子的敬仰和思慕, 并于

1993 年创建了河南省孔子学会,为弘扬儒学作出了贡献。 登上山巅,顿觉心旷神怡,有飘然欲仙之感。 山后有一赛诗台,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题名,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骚人墨客、名人雅士常在此吟唱诗词。 仰圣山西南,是清澈见底的翰园湖,湖中屹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文萃山。山中亭阁中有一尊“书圣”王羲之的塑像,他手执毛笔,凝神关注,正在挥毫疾书。 中国翰园碑林是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名园”,在这里矗立王羲之塑像,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山区北部有一座大型碑坛,古朴典雅,雄浑壮观,具有皇家气魄。外部有龙凤浮雕 280 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凤文化。碑坛下层有 260 平方米的大型展厅,在此可以进行书画展览、书艺交流和笔会,为文人雅士和书画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基地。 上层有一平台,中间有一通高 3.5 米的无字碑,既含有书画艺术发展无限之意,又含有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之意。李公涛书写的“碑坛”二字,高悬顶部两侧,字体沉稳刚健。

山水风景区北部,是中国翰园碑林的碑林区。主体碑廊是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一座形式别致、结构对称的仿古建筑,呈“田”字形,由日月阁、南北大殿、四座角亭和 12 个院落组成,总建筑面积 10150 平方米,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廊殿上方覆盖黄、绿、灰三色琉璃瓦,朱红的柱子,洁白的玉石栏杆,光彩耀眼,相映成辉。 远处观之,好似一组古建筑群,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日月阁位于“田”字形十字交会处,是一座八角五层阁楼,黄瓦盖顶,上悬“日月阁”匾额,由开封著名书法家牛光甫书写。 此阁高 28.6 米,登临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日月阁南北中轴线各有一座歇山顶式大殿,高 14 米,黄瓦盖顶,四角五踩斗拱,翼角飞去,如大鹏展翅,舒展雄浑。北大殿上悬“中国翰园碑林”6 个大金字,由李公涛亲笔书写。 南大殿上有一匾额,上书“碑廊”两个大字,由开封著名书法家陈国桢书写。 南北大殿前各建有月台,采用烘云托月之法,把殿阁托起来,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势非凡。

主体碑廊四角设四座亭子,各高 16 米,青瓦盖顶,玉石栏杆,内设联椅,可供游客休憩。东西各有一垂花门,东曰“文华”,西曰“文昌”,取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诗书画印荟萃于此之意。 两块匾额,均由开封著名书法家桑凡书写。

碑廊的精华是碑刻,碑刻镶嵌在连结日月阁、南北大殿以及四座亭子的上下两层碑廊中,总长 2300 米,加上西碑廊和北碑廊,总长 6 华里,镶碑近 4000块。 这些碑刻,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对象,分设历代书法碑廊、中山碑廊、现代书法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士碑廊、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碑廊、名人题词碑廊、少儿书法碑廊、赞助碑廊、新闻报道碑廊等。 走进碑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由中国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清丽古雅,工整严谨。镶嵌的碑刻,上起甲骨文,下至当今各种书体、各种流派、不同风格,皆汇于此。通通石碑,可谓洋洋大观。真草隶篆,枯润险奇,林林总总,凤舞龙飞。徜徉其间,含英咀华,漫评细赏,不仅可以学习、观赏、欣赏书法艺术,而且也能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精美的木雕彩绘也是主体碑廊的一大特色。主体碑廊的雕刻绘画艺术,表现了中华民族儒道佛相融合的文化发展史,可谓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漫步碑林,诗情书艺,古印刻石,画韵碑魂,加上园林风光,四者珠联璧合,其空灵闲雅之气,沁人心脾。 中国翰园碑林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山山水水,处处都是文化,可以看出李公涛先生的独具匠心。人们不仅可以从块块石碑中去细品文化,感悟历史,同时也可以欣赏山水风光。 人们不禁赞叹:中国翰园碑林如诗如画,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型艺术宝库。

来自: 编辑:JF14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