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脱贫致富

2019-08-02 15:15:16    来源:魅力中国网

江苏泗洪:“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分享产业红利

张绍祥在藕虾共作基地收小龙虾。记者 刘林 摄

”我家就在后面的瓦庙居委会,走路十来分钟就过来了。”1日傍晚,54岁的张绍祥像往常一样,与同事驾着小船,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荷田间忙着收获小龙虾。

张绍祥是宿迁市泗洪县一名典型的“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文化的他多年来只能在外打零工,前几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欠下了一屁股外债。随着年纪增长,张绍祥靠打工维持生活也愈发拮据。

村民可就近到产业园上班。记者 刘林 摄

两年前,张绍祥回到家乡,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在家附近的藕虾共作基地打工。“现在我一天能收入80元左右,一个月2000元出头。”张绍祥说,家里还有2亩多地,也以85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给了藕虾共作基地,加上镇里的扶持,年底将实现脱贫。“关键是离家近,既能种地,也能打工,支出还少。”

藕虾共作基地负责人朱守兵告诉记者,这片基地接近3000亩,是2016年承包的。“现在镇里在我这里搞了个培训基地,培训附近贫困户藕虾共作技术,对于掌握一定技术,并且有创业激情的贫困户,基地免费提供藕苗,还可以赊龙虾苗。”

同为曹庙乡瓦庙居委会贫困户的刘佩华就享受到了培训“福利”,不仅脱了贫,还奔向了小康。

美丽整洁的瓦庙村集中安置点。记者 刘林 摄

“以前,我老婆身体不好,两个小孩读书,靠打工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花。”刘佩华介绍,自己早就想承包土地大干一场,早脱“穷帽子”,但是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土地,梦想很难实现。“2016年,村里土地开始流转,我就抓紧机会搞了60多亩地。”

刘佩华说,为了创业,自己找亲友借了一些,关键是镇里还有扶贫贷款,“镇里为了帮我脱贫,是又给钱又出力,还多次让我参加培训。”

学到了技术的刘佩华不孚众望,第一年就取得了20多万元纯利润,还清了欠账,成功脱贫。“去年我挣了50多万,给儿子花了十几万买了两台无人直升机,专门喷洒农药,一天也能挣千把块钱。”

瓦庙居委会支部书记蔡劲松介绍,像刘佩华这样有劳力,勤恳能干的贫困户,镇村就是要鼓励他们在家门口自助创业。“这样不光能让他们自己脱贫,还能带动周围其他人脱贫,这才几年,他们家已经朝着小康大踏步前进了。”

与藕虾基地一路之隔的就是2016年刚成立的曹庙乡瓦庙居委会的集中居住点,200多户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门前还有划分成块的小菜园,边上就是一个小公园,是村民休憩唠嗑的好地方。

“这片集中居住区是2016年建的,当时这里都是破破烂烂的小瓦房,甚至还有土房。”蔡劲松告诉记者,当时将村庄全部拆迁,原地安置,采取宅基地补一些、村民掏一些、贷款扶持一些,让村里200多户都住上了新房。“农民上了楼,还要有产业支持,我们就引进了一家纺织企业,村民可以到企业里上班,也可以到藕虾基地工作,还有村民自发在家里做一些手工。”

因地制宜的产业扶持政策,也让泗洪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紧紧咬定3.8万户、12.06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3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转化的目标任务,务实高效打好脱贫攻坚战。”泗洪县扶贫办主任张美洪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累计有2.01万户、6.98万人成功脱贫,2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目标。

下一步,泗洪将坚持产业扶贫不松劲、脱贫标准不走样、兜好底线不懈怠、改革创新不停步,确保如期如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记者 于从文 刘林)

来自:中国新闻网 编辑:J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