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 14:01:55 来源:魅力中国网
开栏的话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产业兴旺,龙头是关键。我省不少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助推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个超万亿元的产业之一。
即日起,本报从我省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五大行业中,挑选5家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邀请业内专家一起走访调研。这些企业或许不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品牌最响的,但在结构调整、产业融合、自主创新、转型发展、风险控制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可供参考。
从日处理150吨小麦的小面粉厂,到日处理小麦近千吨的龙头企业,河南华星粉业集团成为黄淮地区规模较大、品种规格齐全、产品信誉良好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
4月16日,该集团董事长刘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我省农业从大粮仓向大厨房、大餐桌转型的理念,集团抓住时机,快速转型发展,上游向种植业延伸,下游向食品加工延伸,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奔小康。
其实,在做面粉加工之前,刘敏是一个做预制板的小老板,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在行业内颇有声誉。但预制板行业有个致命的缺陷:销售半径小,难以做大做强。
下一步做什么?刘敏把目光瞄向面粉。他认为,河南是中原粮仓,永城是豫东粮仓,小麦种植优势明显,从事面粉加工在未来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而此时,永城市正在打造“黑白经济”,黑的是煤炭,白的就是面粉。
1999年,刘敏果断放弃红火的预制板厂,在自己的老家——永城市十八里镇李窑村创建了一家面粉厂,设计日加工小麦150吨。他的面粉加工设备是从日本进口的。传统的工艺是把小麦直接磨成粉,再一遍遍过筛,制出各种等级的面粉。而他的面粉厂的工艺是先把麦皮剥下来,再磨成粉。他说:“虽然加工前都进行了清洗,但小麦皮依然很脏,这道工艺有效减少了农药残留。”
面粉加工利润薄,需要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出利润。对小麦的出粉率,他每小时一查,及时调整工艺,确保品质稳定。
刘敏很幸运,好的政策、好的技术和他的勤奋结合在一起,让他的面粉厂脱颖而出,产品供不应求。2003年,他又投资扩建了日加工能力700吨的第二车间,成为商丘市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
让刘敏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抢粮大战激烈,各面粉加工企业纷纷到农民地里抢粮食,农作物也卖上了好价钱。他感叹: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动力真强。
2005年10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永城市“中国面粉城”荣誉称号,刘敏也在这一年成立了河南华星粉业集团,成为永城“白色经济”的领头雁。
做强“餐桌经济”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面粉业也开始进入冬季。
刘敏回忆,当时面粉价格出现波动,手头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储存更多的粮食,缺粮时只有从市场上高价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刘敏双管齐下,破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依托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他投资建了4个储粮点,既解决了企业的粮源,又获得了国家给予的粮食补贴。另一方面,企业流转土地6800亩,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满足市场需求。他说:“当时就有一种感觉,面粉业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一场巨变。消费在升级,传统面粉饱和,但是各种高品质的专用粉供不应求。”
永城面粉业遇到的困境引起国家的重视。2016年,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刘敏投巨资对企业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转型发展,打造“餐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面粉和食品。
工艺变了。饺子、面包等各种专用粉的比例越来越大,石磨面粉也应运而生。
产品加工链延长了。企业投资新建了食品加工企业,面粉变成了蛋糕、面包等食品,可以直接端上餐桌。
河南华星粉业集团再现勃勃生机。如今,企业已经实现年处理小麦30万吨、年加工挂面6万吨、年产3.3万吨富硒石磨面粉、年产1万吨富硒休闲食品。
把田野打造成“第一车间”
2017年麦收后,永城市出现了卖粮难与买粮难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农民卖粮难,丰产不丰收;另一方面是面粉加工企业买粮难,企业纷纷到各地抢粮。
卖粮难与买粮难其实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农民大量种植的普通小麦,企业不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优质强筋小麦,农民种植得少。这就倒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市场需要的小麦。
这一年,我省在8个县(市)推进强筋和弱筋小麦的种植试点。作为试点之一,永城市实施了“3030”工程,区域化订单种植强筋小麦30万亩、富硒小麦30万亩,辐射带动永城175万亩小麦实现绿色高产高效,真正实现了农民、面粉企业“双赢”。
刘敏知道机遇来了,提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形成以“种植基地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品牌绿色化”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格局,打算把田野打造成企业的“第一车间”。
是车间,就得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小麦。河南华星粉业集团联合23家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共同组建成立了“永城华星面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种植10万亩优质富硒小麦,并按工厂化生产标准,统一管理。同时,集团在永城托管和半托管土地10万亩,帮农民“量身定制”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种植方案。通过这些举措,既保障了企业所需的优质原粮,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种植大户田亚力是永城市黄口乡阎王庄村人,流转土地800亩。2016年加入联合体后,按照企业的要求播种、打药、施肥,麦收后以高于国家收购价每斤一毛的价格卖给企业。他说:“与华星合作后,不发愁种啥了,也不愁卖粮难了。”
在打造“第一车间”的过程中,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变成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被聘用的农民按公司生产流程实施生产,公司按不同岗位发放薪酬,形成一条从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动和引领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绿色循环发展。
对未来,刘敏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向食品产业延伸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实现乡村振兴。
专家点评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陈志成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一个长期缺粮的省已经变成中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从“国民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人们常说,每四个馒头有一个是河南产的粮做的。但是,四个馒头中是否有一个是河南做的?是否用的河南加工的面粉做的?这都值得深思。要加大力度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让这些龙头企业真正在引领农业改革、带动群众致富、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让河南的大粮仓真正变成国人的大厨房、大餐桌。就这一点讲,河南华星粉业集团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