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三股劲” 撑起残疾人事业一片天

2018-09-14 11:08:27    来源:魅力中国网

——记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

群雁飞行时,前面总会有一个“领袖”——领头雁。

它总是冲在最前面领飞,承受着最大的空气阻力,任务也最艰巨。然而,领头雁一旦展翅高飞,就会带领团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张银良,就是这样一个“领头雁”

已过“知天命”年纪的他,现在是驻马店市残联的理事长,同时也是一位有着小儿麻痹的残疾人。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却助推驻马店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大发展。

50多年前,焦裕禄同志靠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最终使兰考大地旧貌换新颜。

50多年后,在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中,如何解决驻马店市近5万贫困残疾人的脱贫问题?如何让他们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小康生活?

“焦裕禄改变兰考贫困落后的面貌,靠的是三股劲,让驻马店数万贫困残疾人一同迈入小康社会,同样要靠这三股劲。”张银良干脆利落地说,这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名残联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行走在驻马店,记者不时感受到张银良身上的“三股劲”给当地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对群众的亲劲:拥有很多“穷亲戚”

“我今天在这里,就是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残疾不可怕。张银良理事长教会我的,就是要身残志不残,做一个奉献社会的人。”

上台演讲的名叫信娅娟,是驻马店市开发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原本健康的她,2009年突发类风湿导致两侧股骨头坏死,从此与轮椅为伴。“那时候感觉成了家人的累赘,几次都有轻生的念头……”

据了解,像信娅娟这样的残疾人,驻马店有60.5万人。如何让他们同享民生福祉,成了张银良“朝思暮想”的工作全部。

“我是残疾人,更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也就更知道从哪下手。”张银良说,了解到信娅娟的情况后,他像“串亲戚”一样多次上门开导,帮她甩掉“思想包袱”,同时动员她学习一技之长。“现在信娅娟在托养中心管理着阅读班、书法班、象棋班,干劲儿十足,还成了市残联推选的学习榜样呢!”

“要想帮残疾人,首先得了解他们的需求。”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张银良还是遍访了该市2800多个贫困村。“现在,每个乡都有专职理事长,每个贫困村都有专职委员。残疾群众有啥需求不用‘跑腿’,信息就能到我们这。”

“张银良到贫困残疾人家,一定要掀开锅盖,看看他们吃的什么饭;撩开被子,摸摸他们的被褥棉花够不够……”多次陪同张银良下乡调研工作的驻马店市残联工作人员李超告诉记者,这些残疾人,都成了张银良的“亲戚”。“‘亲戚’有了困难,他总是首先赶到,想点子、出主意,只为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一些。”

入住上蔡县大路李乡托养中心的骆荣花至今还记得这么一件事。“我儿子有残疾整天躺在床上,为了帮他做个合适的轮椅,张银良前前后后跑了三趟,可以说是比我的亲戚还要亲……”说到这,她的眼中闪烁起泪花。

在市残联工作已满5年的李超,近距离感受着这股亲劲。“别人都是周末、节假日好好休息,张理事长倒好,趁着放假,经常去走访残疾群众,一去就是一整天,回来就开始准备残疾群众需要的轮椅等设施。”

一开始,李超还有些不理解。后来,跟着张银良走访多了,看到残疾群众脸上洋溢的笑脸多了,他也慢慢接受了,甚至主动承担起走访残疾群众的重任。“现在让我闲下来,反倒有些不适应了。很多事儿我们可以等,但残疾群众等不得啊!”

抓工作的韧劲:摸索出重残家庭脱贫的“驻马店经验”

摸清残疾群众的“家底”后,咋帮扶?这时候,张银良回想起在基层工作摸索出的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找到“渔具”、掌握“渔技”,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在张银良看来,很多残疾人不仅需要精神上的帮扶,更需要岗位上的帮扶。“他们也渴望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听说乐山电缆厂是一家社会福利企业后,张银良“三顾茅庐”,与企业负责人反复洽谈,终将电缆厂变成了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而今,72名残疾人在这里就业,成功“圆梦”。

类似乐山电缆厂这样的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驻马店还有很多。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8个、市级5个、县级30个,辐射带动、安置就业残疾人1.2万人……“成绩单”的背后,无不凝结着张银良“磨破嘴、跑断腿”的工作韧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话犹如烙铁一样,烙在了张银良的心里。他最牵挂的还是那些“穷亲戚”,特别是有重度残疾人的家庭。“这些人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大都生活得比较拮据。他们咋脱贫,一度是困扰我们的‘老大难’。”为此,张银良带领残联一帮人,多次到基层一线去考察调研,摸索重残家庭的“脱贫致富经”。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他们就“摸着石头过河”。到基层一线考察调研结束后,面对“这些重残家庭大都是各自在家分散供养,占用劳力不说,家里还没有经济来源”的现状,张银良一连思考了好多天。

“分散供养既然行不通了,下一步怎么走?”在一次会议上,张银良直接抛出了问题。一开始,由于没人接话场面一度尴尬。张银良不肯罢手,随即换个角度发问,“能否考虑把重残家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呢?”这时候,有人接话了,“解放出来是好,可是谁来照顾残疾人?”见到有人响应了,张银良积极回应,“可以像基层的养老院一样,把他们集中起来供养啊!”随即,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畅想着集中供养的种种益处,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面对“集中供养”这个新生事物,他们选择试点先行。试点怎么选?重残家庭最多的上蔡县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上蔡能做好的话,其他地方自然也能做好。”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上蔡县在3个乡镇试点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既改善了入住人员的生活条件,也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就业扶持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张银良说,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自然而然就在全市推广开来。

“96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3个日间照料机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全覆盖,愣是在两年内实现了”,让前来参观考察的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沛直呼“这么短的时间,蹚出一条残疾人脱贫新路子,了不得”。在考察结束的调研报告上,他写道:“重度残疾人家庭咋脱贫?‘驻马店经验’可借鉴。”

“驻马店经验”有效解决了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只能“输血式”扶贫难以“造血式”脱贫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救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走出了一条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增收脱贫的新路径。

成绩不止于此:2017年10月9日,在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承办的深度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驻马店专门介绍了集中托养做法;12月1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现场会,在全省推广驻马店模式。2018年2月6日-7日,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到驻马店调研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2018年5月25日,中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在驻马店市召开了全国推动因残致贫家庭脱贫攻坚暨失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现场会。

干事业的拼劲:“一根竿子插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摊开中国地图,别说放在全国,就是放在河南,驻马店都属于典型的农区、老区、贫困区——10个区县中,6个是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后进”。然而,当地的残疾人扶贫事业却在短时期内从全省倒数一跃成为全省领先、全国先进:“十二五”以来,该市残疾人城乡医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5万多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完成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嬗变。

嬗变背后的秘诀何在?天中大地上,一件又一件“小事”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

10年前,张银良刚接手工作时,残联是租借几间房子办公,残疾群众来办事都找不到“娘家”。张银良亲自协调抓落实,从资金到工程投标都是亲力亲为。不到一年时间,“娘家”以崭新面目示人。

5年前,由于没有集中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分散在全市“各个角落”。张银良为此多次“奔走”,当年年底残疾人康复中心就建成投用,帮40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解了燃眉之急。

3年前,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机构在驻马店还是“凤毛麟角”。现在,每个县都有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幼儿园,残疾儿童“医教结合、融合教育”康复教育模式得到中国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值得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

张银良干事业的拼劲,让在驻马店市委大院工作的郭向前感同身受。“只要不出差,几乎每个工作日早晨7点钟,他都在市委大院等领导前来汇报工作,争取支持。汇报完就忙工作去了,不多待一分钟。”

面对这种拼劲,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尤红更多的则是感动。“为了帮驻马店申请一个残疾人试点项目,他不厌其烦地来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不把事儿办完就不走。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没想到为了残疾人事业还这么拼。”

而谈及干事业的拼劲时,张银良总是呵呵一笑:“我们安排工作就是要‘一根竿子插到底’,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事,达到什么效果。”

“为了帮残疾人跑项目、要政策,他经常去郑州、北京等地,住,就是便宜的小旅馆;吃,一碗面条就能对付。”经常陪着张银良外出的该市残联副理事长徐达,在见证张银良拼劲的同时,更见证了市残联的经验和做法经常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亮相”。特别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多次在全国会议上提到“驻马店经验”,对驻马店残疾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张银良一连几天没睡好觉。“中央的文件提到了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提到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这都蕴含着咱们摸索的经验呀!”张银良说,他是残疾人,但残疾人事业不能残疾,“我们离残疾人越近,残疾人就离困难越远。趁着还能干,我要拧紧‘三股劲’,继续为驻马店残疾人事业增色添彩!”(杨晓东)

来自: 编辑:JF14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