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山水》赏析

2018-04-26 11:34:10    来源:魅力中国网

  山水(国画)   111×50厘米  1945年   陈半丁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山水(国画)111×50厘米1945年陈半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陈半丁(1876-1970)字静山,又名半叟、半痴、半翁、半丁老人、半丁父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民国时期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等。

陈半丁为海派巨擘吴昌硕弟子,吴昌硕曾为其能在北平打开局面而于1910年亲赴北平,专门为其在琉璃厂两家南纸店撰写润格悬挂笔单。陈半丁很快成为北平艺术市场中的佼佼者。随着民初画坛南风北渐,活跃于北京画坛的第一代画家渐次凋零,如陈师曾、金绍城、王梦白先后驾鹤,萧俊贤、汤定之、余绍宋相继南下,固守京华的齐白石则总以“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的“砚田老农”自诩,往往闭关自守铁栅屋、两耳不闻窗外事。交际广泛人脉通达的陈半丁,藉此隐约成为新一代的北平画坛盟主。

陈半丁山水、花鸟兼擅。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上,陈半丁名下只有短短八字评语“山水花鸟高古胜人”,可谓一语中的。他早年师从吴昌硕、任伯年,获益匪浅,同时又得蒲华、吴石仙、杨伯润、陆廉夫、顾麟士、黄山寿等海上画界前辈教诲,“方知笔墨情趣,用意立法,超逸枯润与气味神韵、虚灵巧拙之奥”。在转益多师且博采众家的基础之上勤学苦进,渐渐形成自家面貌,于画学画理深入体会到“紧要只在一笔,成败得失都在毫厘之间,是非寻常者所能领悟”。其山水早年以临摹为主,广涉诸家,颇多得苦瓜和尚之奥妙。其师吴昌硕曾评价石涛“画中有诗,诗中有禅意,如此雄奇,世所罕见”。陈半丁“紧要只在一笔”的画学领悟,颇得石涛 “一画法”之精髓。渐渐形成清新隽永、苍劲泽厚、巧拙兼能的中正典雅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专心主攻花鸟。如此以画作凸显心印并非孤证,陈半丁历来颇具家国情怀。在日伪时期拒绝出任伪职,往往以印文书画影射时势、寄托心绪。如1937年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双面印以自勉。同年又刻“没齿”“中原无人”双面印,边款为“蛇蝎世界,皆由汉奸造成,痛心作此印。半翁。”刻“如此山河”“万牲园中守者”双面印,边款为“山河如此,民何以堪,半丁闷坐于危乱之区。”同年冬绘山水一帧,题款“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句,暗含盲目入侵中华之外敌必将坠入万劫不复之深渊意。就在创作这幅《山水》的同一年,陈半丁忧愤国事民生,特意刻“只见江山不见人”印,其忧国忧民情怀,足见一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半丁又为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复兴多有建言,尤其是1956年,他向政府提交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提案,直接促成了后来的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

高远之势

此幅《山水》为浅绛设色,画面整体取势高远,前景取江边坡石一角,古树一株,水草数丛,表现萧瑟景象。中景为山脚茅屋两座,松柏竹林林立,远山奇峰突兀,颇具险峻之态。画面匀净平和,气质淡雅悠远。

取法百家

陈半丁的画法取百家而非百家,颇具自家面貌。他虽然学习“海派”,其画作却少见泼辣的笔触,反而在笔墨上更讲求苍润古拙、刚劲含蓄。他注重诗、书、画、印的统一,画面布局讲求分段清晰明显,均衡端庄,力避险中取境,用笔多为中锋,于内敛之中透出力道。这幅《山水》是陈半丁山水画创作理念的集中显现。

山川景象与隐士形象

这幅浅绛山水是陈半丁盛年所创精品。陈半丁山水画早年以临摹为主,上至宋元明清,近及蒲华、吴昌硕等,均有所学。他广涉诸家,博采众长。从这幅《山水》画作中,可以看出很多前人的影响。陈半丁的聪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个人性情融入作品,画中的山川景象与隐士形象投射了他自身的情绪,并且暗含渴求恬淡生活的精神向往。

来自:中国文化报 编辑:J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