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一村庄推行垃圾分类 半年后村里面貌明显改观

2018-03-07 13:29:56    来源:魅力中国网

油腻的厨余垃圾处理后被当作肥料

14类垃圾的处理地

生活垃圾被细化分类

村民自觉把垃圾分类

核心提示|东沁阳村是沁阳市太行办事处的一个普通村子,从远处看,它和其他的村庄没什么不同。但走近之后会发现,村子四周没有一个垃圾堆,街面上也看不到一个塑料袋,除了墙角偶尔可见残留的一些春节燃放的鞭炮纸屑,几乎见不到其他垃圾。村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每一家的大门口或者门洞里,都放有几个桶,这些桶没有统一制式,有油漆桶,水桶,铁桶等,每个桶里都放着不同的垃圾。

每家都有多个垃圾桶,放置不同垃圾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尽量少用塑料袋儿……”每天上午8点半,当听到这样的儿歌声传来,72岁的村民黄敬兰都会掂着家里的三个垃圾桶出门,等待远处的三轮车开近。

“这个桶是专门放炉灰的,这个是放瓜果皮的,这个是放塑料袋,都不一样。”黄敬兰给记者介绍,每天上午8点半是村里统一的垃圾回收时间,那个儿歌就是“信号”,他们听到之后都会把自家前一天的垃圾掂到路边,倒进开来的三轮车上。

三轮车上,坐着50岁的村民武丽霞和69岁的村民王俊成,车上放着几个不同的大桶,王俊成协助村民们把不同的垃圾倒在不同的桶里。

“我们村搞垃圾分类才半年多,有些人还是会分错,有的分三个桶,有的分四个,我们收完之后还要再分一次。”武丽霞告诉记者,村里像她这样负责收垃圾的一共有十个人,两个人一组,骑一辆三轮车,回收全村380户村民的垃圾,他们十个人都是义工,没有任何报酬。每天回收的垃圾都会集中在村口的路上,进行再分类,一共要分十六类。

生活垃圾细分十六类,进行分别处理

在村北面,有一个半截墙围起来的简易房,武丽霞要细分的十六类垃圾里,有十四类都存放在这里。占地最多的是各种塑料垃圾,装在麻袋里已经堆了一堆。墙的另一侧,十几个大桶一字排开,墙上的标签分别写着纸张、金属、瓶子、有毒物质等。

“废纸、泡沫、瓶子都能回收,我们每两天往废品站送一次,所以基本上不会攒,最头痛的就是塑料袋和电池、电灯”,武丽霞说,这些东西目前还没找到处置办法,已经攒了很多。

在十六个分类中,有两类不在这里堆放,分别是带油腻的厨余垃圾和不带油腻的厨余垃圾,它们的量最多,占到全部生活垃圾的50%以上。在村子北面的麦田里,有一个专门圈起的无公害种植园,里面有一个大坑,王俊成把分拣出来的带油腻的厨余垃圾拉到这里。“倒一层垃圾,撒一层炉灰,再倒一点酵素消毒,沤三个月,这些东西都能沤成肥料,直接就撒地里了。”王俊成说。

菜叶果皮做酵素,厨余垃圾无残留

在东沁阳村村委会的大院一角,堆放着几十个大桶,里面装的就是各种果皮菜叶——不带油腻的厨余垃圾。“我们把这些果皮菜叶,加上红糖和水进行发酵,可以制作出酵素。酵素的学名是酶,是一种催化剂,不同的酶可以分解不同的物质。这些酵素经过过滤后,可以用来洗脸洗头,洗菜洗锅,很多用途”。东沁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发军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个桶盖,里面盛满做好的酵素,看起来是酱黄色的液体,散发出浓浓的类似苹果醋的气味。

事实上,不只是在村委会,东沁阳村多户村民都有自制酵素。在村民王贤良家的厨房里、屋檐下、卫生间里都放着各种塑料桶,里面装满果皮菜叶,甚至在大门外还放着几口大水缸,里面也是这些。还有不少村民,用酵素、纯净水、火碱和油脂,进行一定程序的融化混合后,倒入模具里,制作出了手工皂。

张发军告诉记者,东沁阳村是从2017年8月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村里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以前在街道上,一刮风就是满天飞塑料袋,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经过垃圾分类和回收后,各种类别都得到相应的处理。

来自:大河网 编辑:JF143

相关阅读